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2001年)
(水利部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发〔1998〕15号),加强防洪除涝建设,提高抗灾能力,我部组织淮河水利委员会等有关单位,对淮河流域防洪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召开专家座谈会,征求了流域各省和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了《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
一、 关于淮河流域的防洪形势
淮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由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组成,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该流域位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平原广阔,地势低平,是我国人口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的地区。由于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洪涝灾害频繁。
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的问题,1991年淮河发生大洪水后,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要求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到2000年底已完成4项,有13项已开工建设,许多工程开始发挥效益。
经多年努力,淮河流域防洪除涝能力虽有所提高,但由于各种原因,既定的总体工程建设任务目前仅完成约50%,目前防洪除涝标准仍偏低。主要问题有:(一)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完善,上游拦蓄能力不足,中游行洪不畅且缺少战略性控制工程,下游泄洪能力偏小,沂沭泗河东调南下二期工程尚未实施;(二)堤防标准低,堤身堤基质量差,穿堤建筑物隐患多;(三)河湖淤积,盲目围垦,调蓄洪涝水的能力降低;(四)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启用困难,影响行蓄洪时机和效果;(五)平原洼地排水能力严重不足;(六)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设施不足。
今后10年,要继续贯彻“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加强淮河流域防洪建设,尽早全面完成国务院确定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并根据新情况和新要求,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进一步提高防洪除涝能力。
二、 关于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总体部署和目标
(一)
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总体部署是:继续加固、兴建水库,实施水土保持;加固干支流堤防,扩大和整治淮河干流泄洪通道,抓紧行蓄(滞)洪区建设,修建洪水控制工程;巩固和扩大下游排洪能力;治理淮北跨省骨干河道和流域重要支流;续建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加强平原和湖泊洼地以及里下河地区除涝建设;加强非工程措施,完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除涝体系。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重庆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复函(2002年)
-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24年)
- 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2019年)
- 国务院关于《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2024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地点以外采伐本单位或者本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200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1986年)
- 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2022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1997年)
- 社会保险稽核办法(2003年)
- 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调整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