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2020年)
第一条
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
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
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下列区域:
(一)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除(一)外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永久基本农田、基本草原、自然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等)、重要湿地、天然林,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
(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做重点分析。
第四条
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建设内容涉及本名录中两个及以上项目类别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照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建设内容不涉及主体工程的改建、扩建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照改建、扩建的工程内容确定。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 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2018年)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
- 认证机构管理办法(2015年)
- 石油地震勘探损害补偿规定(1989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庭审录音录像的若干规定(2017年)
- 金融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2007年)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的通知(2001年)
- 家庭寄养管理办法(2014年)
- 消防监督检查规定(1998年)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增加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1999年)
- 国务院关于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报告的批复(2001年)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