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2015年)
序言
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基础,是气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气象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发展梦想。
推进气象现代化贯穿了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气象事业不断发展,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体系,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现代化道路。《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颁布实施后,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气象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加快形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格局进一步确立,国家全面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气象服务需求领域更广,这些将为建设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世界科技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气象科技发展更加迅猛,以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主导的科技进步将更加丰富气象现代化的内涵。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趋势明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气候安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对防灾减灾和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要求更高。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依然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最根本矛盾,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依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气象软实力不强,科技支撑能力明显不够,气象核心业务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队伍整体素质不适应问题依然突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挑战和压力依然很大。
本纲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结合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实际,明确了2020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奋斗目标,展望了2030年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发展目标,提出了发展主要任务。
一、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气象现代化不动摇,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发展智慧气象,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建设气象强国,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需求牵引,服务为本。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突破核心业务技术,重视前瞻性基础研究,推进科研业务深度融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提升科技对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贡献度。
转变方式,提质增效。从注重发展规模、硬件建设转向更加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队伍素质提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从主要依靠政府和气象部门力量转向全面利用社会各类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展气象事业。
依法推进,统筹协调。依法发展气象事业,依法履行气象职责,依法管理气象事务。注重地方气象特色,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气象事权与支出责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破解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激发气象发展活力。积极主动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推进气象信息资源共享应用。
(二)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中国特色的现代气象服务和科学高效的气象管理为一体的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关键领域气象核心技术实现重点突破,气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智慧气象,气象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
——高效普惠的公共气象服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内涵更完备,法治化程度更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化运行,气象预警信息基本实现公众全覆盖。重大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气象保障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公共气象服务多元供给格局逐步形成,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气象灾害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城乡普及,公民气象科学素养明显增强。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在85分以上,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
——科学有力的气候变化应对支撑。围绕气候安全保障和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战略部署的决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气候变化事实分析、检测归因及地球模式研发等关键科学领域取得明显进展,具备对中国和亚洲区域气候变化进行系统监测、预测和综合影响评估的能力。初步建成中国气候服务系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能力、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参与国际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和制度建设的能力不断提升。
——综合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全面实现观测业务自动化,逐步实现天空地基相结合的网格化立体探测能力,基本实现大气三维综合状态(准)实时获取能力,初步实现部门主导、行业协作、社会参与的观测与保障体系,观测准确度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完善无缝隙、精细化、格点化的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暴雨预报准确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台风预报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立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体系,提升精细化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水平。
——高度集约共享的气象信息化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涵盖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全链条、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网格化气象信息服务能力,建成资源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的气象信息化体系,为实现智慧气象提供坚实保障。
——坚实有力的科技人才保障。气象业务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点突破,科研业务融合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科技对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气象人才素质稳步提高,人员结构更加合理。高层次领军人才的科技影响力显著提高。创新团队在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若干团队入选国家级创新团队。人才队伍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成长环境更加优化。
——持续优化的气象发展环境。逐步健全和完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科学配套、内容完备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气象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强。气象标准完备率达85%,应用率达90%。气象行政管理体制及相应的财务体制进一步完善。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政策环境优化,依法履行气象职责基础坚实,依法管理气象事务水平明显增强。
到2030年:全国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全面建成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具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业务能力。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产品的时空分辨率更加精细,天气气候一体化的无缝隙监测预报预测业务更加完善,气象服务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相关领域。全面建成科学高效的气象管理体系,科技创新争先、优秀人才辈出、气象法治完善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手段、传播渠道及影响区域全覆盖,国内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在全球气象灾害预警、气候服务、空间天气、卫星气象、航空气象、应急响应等领域建设若干世界气象组织区域专业中心。具备全球规避气候风险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在全球气候服务框架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全面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成天基、空基、地基一体化的地球系统立体综合观测系统,形成完善的国内外气象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资料同化、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资料质量控制及再分析等三大业务核心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发展建立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系统。气象服务业务能力明显提升,预报预测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全面建成科学高效的气象管理体系。适应科技创新与优秀人才成长要求的政策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有利于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气象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2020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2013年8月)
- 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2017年)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第一条修正案》的决定(2003年)
- 互联网危险物品信息发布管理规定(2015年)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2010年)
-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廉租住房质量管理的通知(2008年)
- 水利统计管理办法(2014年)
- 生态环境部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2021年)
- 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