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年)(2014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面向国家发展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气象现代化要求,大力实施气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 面向气象现代化,加快建设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提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第一生产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2年)》实施以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成效显著。但必须看到,我国气象科技自主创新和支撑能力仍然不强,业务重大核心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依然明显。当前,气象事业发展正处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科技实力决定着业务现代化的水平,检验着深化气象改革的成效。因此,必须坚持把科技发展摆在气象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贯穿到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全进程,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明确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围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科技保障,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集中攻克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关键科技瓶颈问题;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增强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气象现代化发展效率;深化开放合作,汇聚各方力量,实施协同集中攻关;创新科技机制,完善管理方式,组建攻关团队,健全评价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努力壮大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力争到2020年,重大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布局更为合理,资源配置更为高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领军人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建成适应气象现代化发展需求、支撑有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二、 围绕重大核心业务技术,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
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围绕全球高分辨率资料同化与数值天气模式、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等三大核心技术突破,部署重大攻关研发任务,集中资源,凝聚力量,实施协同集中攻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有序部署落实四项研究计划重点任务。围绕四项研究计划重点任务组织研发,着力在台风、暴雨、强对流等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中期延伸期预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测等关键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在气候变化影响、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气象监测预报、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集成度高、带动性强的重大技术系统;在与新一代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综合气象观测自动化、气象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等相关的前沿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全国共性业务平台的技术革新换代,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的升级,重视气象技术标准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围绕气象业务现代发展需求,滚动修订四项研究计划任务。
推进机理研究及大型野外科学试验。组织实施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综合观测、干旱气象、南海季风强降水与登陆台风外场综合观测等大型科学试验;鼓励针对区域共性关键科技问题开展科学试验。深入了解台风、暴雨、强对流、洪涝、干旱等我国重大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完善我国典型区域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提高天气气候模式对中国区域的预报预测能力。
加强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结合综合气象观测布局,在对我国天气气候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区和典型区,按专业领域分类建设野外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强化开放共享,注重效益发挥,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业务发展服务。加强现有国家及部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布局,在一些重要方向和特色领域新增若干部门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高性能计算资源、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等科研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推进气象科技信息与情报文献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共享服务。为科技研发提供坚实的支撑条件保障。
三、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集中解决气象业务核心科技问题
改革气象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围绕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确定的三大攻关任务,设立气象现代化重大核心攻关任务专项经费,集中资源持续稳定支持。针对业务共性关键技术、重大技术系统及业务支撑平台研发等四项研究计划重点任务,强化业务需求和应用导向,建立定向择优和竞争择优相结合的任务落实机制。完善项目储备机制,对于科研业务双向对接、业务发展迫切需要、关键技术创新跟进、稳定团队长期坚持的重点研发任务,及时论证纳入项目储备库优先支持。用好中央财政科技资源,鼓励科技服务和相关企业反哺科技创新,探索多元经费筹措机制,集中各类科技资源着力解决气象业务核心科技问题。
改进科技研发组织管理方式。推行重大攻关任务法人责任制,三大攻关任务牵头组织单位和重要方向主持单位,对任务目标完成及总体实施效果负责,其法人是第一责任人。改变课题主持人负责制管理方式,强化科技研发任务承担单位主体责任,建立行政和技术两条线的管理体系,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行政管理总责,项目负责人负项目技术总责。完善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做好科技经费预算、执行、风险防控、验收审计等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研发任务。加强项目全程管理,充分发挥业务职能管理部门在立项、结题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效率。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围绕三大攻关任务,组建国家级创新团队。充分用好部门科技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和各级科研业务单位优秀人才,切实发挥国家“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作用,广泛吸引凝聚部门内外、海内外的优势科技力量,形成攻关合力。围绕四项研究计划重点任务,以项目为纽带培育构建科研业务紧密结合、产学研用有机衔接、老中青合理配置、传帮带作用凸显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对各类各层次科技人才的锻炼、培养和使用,造就一批高水平气象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技术骨干。鼓励各创新主体围绕业务发展需求,依据自身优势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团队。
增强国家级业务单位解决气象现代化重大共性技术的能力。国家级业务单位要强化面向业务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工作,积极凝练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核心、重大、关键、共性科技问题,围绕三大攻关任务和四项研究计划的落实,在增强自身研发力量的同时,充分吸引国内外优势力量,组建创新团队联合攻关,着力实现技术突破。加强技术集成,开发重大业务系统和平台,形成具有广泛指导和推广示范作用的实用技术成果,在主要业务领域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重视成果中试转化和应用推广,为全部门业务现代化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建立健全与科研院所的定常交流和任务对接机制,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合作共赢。
强化省级业务单位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省级业务单位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围绕制约本省气象业务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科技研发,引进核心关键技术成果进行本地化转化应用。加强对地(市)县级气象业务单位的技术辐射和指导。
强化国家级科研机构突破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级科研机构要将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作为重要发展机遇,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形成精干高效稳定的创新团队,集中力量攻克核心关键技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为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提供科技储备。拓展合作视野,健全与国家级业务单位定常合作交流机制,加强与部门内外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互利合作。提高科技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深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要以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为契机,将主要研发力量向核心攻关任务的研究方向调整,重点在数值模式中复杂地形处理和物理过程参数化、气象资料融合与东亚区域再分析、气候预测理论与方法、灾害性天气预报理论与方法、环境气象等核心技术领域开展科技攻关。牵头组织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南海季风强降水等大型科学试验,努力掌握天气气候演变规律和致灾机理;积极探索和尝试高分辨率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发展。联合各专业气象研究所,制订统一科技发展规划,在数值预报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等共性核心技术上共同组建团队,实施联合攻关,并统筹推进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等科研基础平台建设。注重开放合作,强化技术储备和战略研究,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研业务协同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
围绕核心攻关任务优化中国气象局专业气象研究所学科布局。中国气象局专业气象研究所要在已有优势领域的基础上,围绕气象业务发展核心技术,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重点在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资料分析和同化技术、空气质量模式以及区域灾害性天气气候机理等核心关键领域开展攻关,牵头并积极参与相关大型野外科学试验的组织工作。完善管理机制,创新合作方式,壮大研发队伍,做强优势领域,强化区域合作,带动省所发展。充分发挥特色研究领域国家级示范作用和区域科技创新骨干带头作用。
发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作用。要针对业务发展需求,围绕核心任务和制约气象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强化开放合作,汇聚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组建创新团队,组织科技攻关。加强规范管理,实现实体化运行,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组织学术年会,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
推进省级科研所特色领域发展。要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加强特色领域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加强与国家级业务科研机构的协作,积极承担成果的本地化试验研究与转化应用工作。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