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关于建立儿童福利领域慈善行为导向机制的意见(2014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推动慈善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困境儿童,充分发挥慈善资源在建设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方面的作用,按照《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发〔2011〕24号)和《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民发〔2011〕134号)的精神,现就民政部门建立儿童福利领域慈善行为导向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 充分认识建立儿童福利领域慈善行为导向机制的重要意义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既需要国家提供有力的福利保障,也需要社会开展积极的慈善服务。近年来,我国相继建立了孤儿国家保障制度、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制度,不断加快由补缺型儿童福利制度向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转变。但由于基本国情的限制,目前儿童福利制度的覆盖范围、保障标准、服务内容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中华民族素有尊老爱幼、关爱儿童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以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志愿者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儿童福利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慈善活动,对政府的儿童福利工作形成了有益补充。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引导机制,这些活动具有较强的自发性色彩。为进一步提升儿童福利领域慈善活动的成效,促进社会慈善资源与财政资源、行政资源的有机衔接和优势互补,发挥社会力量在建设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方面的作用,各级民政部门要抓紧建立儿童福利领域慈善行为导向机制,更好地保障和服务广大儿童。
二、 建立儿童福利领域慈善行为导向机制的总体思路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 自然资源部关于第三批废止和修改的部门规章的决定(2020年)
- 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2014年)
-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89年)
- 铁路局关于原铁道部规范性文件第十六批清理结果的通知(2018年)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筹备委员会及办公室的通知(2000年)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年)
- 关于修改《港口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的决定(2014年)
- 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2019年4月)
- 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认定细则(2013年)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