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技术方案(暂行)(2008年)
第一章 地震灾害后饮用水安全问题识别
第一条
供水设施的破坏
地震后,灾区的建筑物大面积倒塌、集中式供水中断、供水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分散式给水和农村给水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水管淤砂、井管错裂等,易给供水造成极大困难。
第二条
水源污染
地震灾害会导致各类化工厂、化学品仓库、化工商店、农资商店、家庭存放的农药等暴露在环境中,易于污染水源;同时,地震造成地下水位改变,使深井水受浅层水或地面水渗透的影响,造成污染;水源附近有罹难者遗体时,也可能会影响水源;此外,水源周围的卫生管理不善,有污水、垃圾、粪便时,易于造成水源污染。
第三条
水源性肠道疾病
震后集中式供水中断,由于饮用不卫生的水,导致人群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急剧增加。在饮水紧缺的情况下,如果人们饮用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等不安全的水,有导致肠道传染病流行传播的危险。
开展地震灾区应急供水工作,保护水源与保障饮用水安全,是抗震救灾、恢复灾区生活的关键工作之一。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应急救援及安全生产方向)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2024年)
- 家电下乡产品标识卡申领管理办法(2011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7年10月)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袭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5年)
-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的决议(1980年)
- 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管理办法(2024年)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
-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6年)
- 国务院关于同意在深圳市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批复(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