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审查财产性判项执行问题的规定(2024年)
为确保依法公正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正确处理减刑、假释与财产性判项执行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必须审查原生效刑事或者刑事附带民事裁判中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以此作为判断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的因素之一。
财产性判项是指生效刑事或者刑事附带民事裁判中确定罪犯承担的被依法追缴、责令退赔、罚金、没收财产判项,以及民事赔偿义务等判项。
第二条
人民法院审查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应将执行法院出具的结案通知书、缴付款票据、执行情况说明等作为审查判断的依据。
人民法院判决多名罪犯对附带民事赔偿承担连带责任的,只要其中部分人履行全部赔偿义务,即可认定附带民事赔偿判项已经执行完毕。
罪犯亲属代为履行财产性判项的,视为罪犯本人履行。
第三条
财产性判项未执行完毕的,人民法院应当着重审查罪犯的履行能力。
罪犯的履行能力应根据财产性判项的实际执行情况,并结合罪犯的财产申报、实际拥有财产情况,以及监狱或者看守所内消费、账户余额等予以判断。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 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2016年)
- 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池州地区设立地级池州市的批复(2000年)
-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修改《专利审查指南》的决定(2013年)
- 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办法(2010年)
- 住房城乡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关于加强村镇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年)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2020年)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银川海关调整为正厅级直属海关的复函(2006年)
-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4号——财务报表附注中分步实现企业合并相关信息的披露(2013年)
- 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实施办法(2016年)